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戰後臺灣短篇小說選讀
Selected Readings of Postwar Taiwan Fiction 
開課學期
107-1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臺灣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張俐璇 
課號
TwLit1033 
課程識別碼
145 104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新502 
備註
屬臺灣文學領域
總人數上限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71TwLit1033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二十世紀初,無論是中國新文學,抑或是臺灣新文學,短篇小說皆以「現代」之姿,取得嶄新的發展。中國五四時期,有胡適讚賞「短篇小說」是「最經濟的手段」;臺灣日治時期,有賴和、張我軍對「現代小說」寄與社會革新的期待。一九六〇年代,臺灣學院派以「新批評」方法「細讀」短篇小說;一九七〇年代兩大報文學獎設立以來,短篇小說更一直是徵文的常設項目;時至2012年,亦有《短篇小說》雙月刊的創辦。

不同於傳統的小說研究,多作者論導向或小說議題的關注;本課程企圖呈現出形塑短篇小說的生產機制,並帶入臺灣文學史脈絡的參照,分由「期刊雜誌」與「文學獎」,介紹戰後臺灣短篇小說的外緣生產機制,以及文本內部如何表現生活、回應怎樣的時代課題。
 

課程目標
(一)培養小說鑑賞、文本分析的能力。
(二)認識文學外緣生產機制,以及內緣的書寫策略。
(三)理解臺灣小說表現與戰後政治社會的聯繫關係。
(四)提升對族群、性別、語言等多元認同與尊重的能力。  
課程要求
加簽說明:
第一週,開放加簽登記
第二週,確認加簽名單
第三週,請帶加簽單到課堂,辦理人工加簽。 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教師自編講義 
參考書目
葉石濤,《台灣文學史綱》註解版(高雄:春暉出版社,2010)。
陳芳明,《台灣新文學史》(台北:聯經出版社,2011)。
林淇瀁(向陽),《書寫與拼圖: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》(台北:麥田出版社,2001)。
張俐璇,《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》(台南:台南市立圖書館,2010)。
鄭清鴻編,《遇見文學美麗島: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輕旅行》(國立台灣文學館,2015)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4  課程導論 
第2週
9/21  《台湾文化》與呂赫若〈冬夜〉(1947) 
第3週
9/28  《文學雜誌》與林海音〈蟹殼黃〉(1957) 
第4週
10/05  《文學雜誌》與張愛玲〈五四遺事〉(1957) 
第5週
10/12  《現代文學》雙月刊與白先勇〈遊園驚夢〉(1966) 
第6週
10/19  《現代文學》雙月刊與歐陽子〈最後一節課〉(1967)、〈素珍表姐〉(1969) 
第7週
10/26  《文學》季刊與黃春明〈青番公的故事〉(1967) 
第8週
11/02  《文季》文學雙月刊與陳映真〈山路〉(1983) 
第9週
11/09  期中考週 / 小說家平路演講 
第10週
11/16  中場休息 
第11週
11/23  聯合報小說獎與平路〈玉米田之死〉(1983) 
第12週
11/30  聯合報小說獎與袁瓊瓊〈自己的天空〉(1980) 
第13週
12/07  時報文學獎與黃凡〈賴索〉(1979) 
第14週
12/14  老師外出開會 / 繳交期中作業  
第15週
12/21  「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」與鄭清文〈三腳馬〉(1979;1999) 
第16週
12/28  南瀛文學獎與楊青矗〈低等人〉(1971;1993) 
第17週
1/04  期末考(筆試,OpenBook) 
第18週
1/11  office hour